原标题
惩戒是没有爱的教育
文│李克富
昨晚,一位做记者的学生给我电话,说最近发生了一次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一位女生因没完成作业并顶嘴,老师扇了她一巴掌,结果造成了学生的听力下降——据说是鼓膜穿孔,家长和学校正闹得不可开交,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联系到以前也曾多次发生过类似事件,领导就让他写篇深度报道,谈谈惩诫教育的问题。
这位学生还特别告诉我,这位打了学生的老师拥有教育学硕士文凭,平时为人处世都不错,还曾一度被评为优秀教师。
就采访提纲,我以书面形式谈了自己的看法。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在几年前就唠叨过了。
如同一个管理学考试得满分的人不见得懂管理一样,一个有着高文凭、谈起教育学来口若悬河的教育工作者也不见得会教育。
管理和管理学是两回事儿,教育和教育学也同样有着不同内涵和外延。后者属于科学,而前者则是科学、艺术和人文关怀的三位一体。
那些学过教育学却不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缺乏的正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和心底积聚的人文关怀,更通俗的表达:他们缺乏爱!
当教育没有了爱,就变成了那些信奉教育学的教育工作者手中的操控工具,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惩戒。
没有爱的教育其实不是教育,惩戒可能会降低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却无法到达教育的目的。道理显而易见,对于学生的某种违规行为,老师(当然不只是老师)的惩戒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反过来对老师的行为予以强化,使得他更高频次地使用惩戒。这是上个世纪中期一个叫斯金纳的心理学家用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证明了的。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惩戒让作为惩戒者的老师满意了!
可被惩戒的学生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惩戒所引起的即时和滞后效应都非常复杂,比如必然会出现的愤怒和恐惧等情绪反应。一个被惩戒后不恨、不怕自己老师的学生是超常而非正常的——这种超常的学生毕竟少数。更深入的研究证实:惩戒并不能消除不良行为,而只是在受到惩戒及其相关刺激存在的环境中,这种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下降了。
惩戒的目的在于"训"而非"育",是社会代理人最常用的控制他人行为的工具。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主动放弃教训者的姿态回归教育本位,这是我们这个文明时代的呼唤。
最后必须声明,我的以上观点是基于"该老师的心理是健康的"这一假定,就是说,他动手打学生乃由环境诱发的情绪失控,而非他本人存在情绪控制障碍。
声明的原因在于,我并没有接待过因控制不了自己而体罚学生的老师,但门诊上却时常见到体罚自己儿女的家长——出手之狠一点也不亚于那位一巴掌能打得学生鼓膜穿孔的老师,问问这些家长的职业,也有做老师的。
就此,我很想问大家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如果生气了,动手打人家的孩子的人和动手打自己的孩子的人,比较起来,哪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