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隔代教育容易出“熊孩子”?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秋小愚"(ID:happyxiekehui)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三年前,在一个小型超市里,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脱下自己的裤子,淡定自若地蹲在两排货架中间进行小便。旁边正在买生活用品的外婆并没有说什么,一直到超市工作人员走过来,她理直气壮地说"她只是个小孩,当然没有控制能力。"

 

显然,作为一个正常的三岁女童,已经具备大小便的控制能力,她没有选择询问,而是下意识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她的行为里,显然包含了长辈对她的教育。教育不是控制,而是让她从小成为一个守规则的公民。 

 

她潜意识里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她的,所以,无所谓任何,也不需要顾忌任何。

 

特别无奈的是,在三天前,这个事情也差点发生了。

 

我和婆婆还有女儿在故宫游玩,半路上,女儿突然说要小便。

 

婆婆说:"快快快,找个角落,让她小便。"当时,随带的导游震惊得几乎把嘴张成了"哦"。我也特别惊讶。老实说,除去写作之外的时间,大多数时候,都是由我自己带着孩子,但我也明显感到,自己每一次教育孩子的时候,长辈总是存在"放任自流"的想法。

 

"公共场所不能随便大小便,这是起码的守则" 。

 

我婆婆不管,一边扒孩子的裤子,一边说,"谁管一个小孩子,你们年轻人就是事多。"

 

我执意不肯,去附近借了一个塑料袋,然后帮助女儿解决。我几乎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我没有在场,故宫的某个角落应该已经成了我女儿小便的地方。而她们也很有可能成为那些不光彩的"网红"——标题如"女孩有便意,老人竟然带女孩在故宫随地大小便。" 

 

隔代教育之殇,反应的是亲子教育的缺位。然而,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无力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时候,增加亲子教育时候的主动性,非常必要。"你看,你不是也是隔代教育的产物,你也不是废物啊!"这大概是我这些年听了最多的话。但是,隔代教育出现熊孩子的几率实在太高了,有一句话特别对。"今天你不教育熊孩子,明天社会就会帮你狠狠教育他。"

 


隔代教育为什么容易出熊孩子?

 

1

上一代的规则意识严重欠缺

 


 

一个社会最大的文明,是在人情味的基础上,更讲究规则意识。而上一代人,他们本身的成长环境和自幼教育体系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天罗地网的关系链,而获得诸多便利,以及不断弱化规则。 

 

但他们忘了,有一句话是"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孩子太熊造成的结果,或许可以用强大的人情来抵消,但孩子不守规则,这件事一旦扎根在他的成长里,总有一天,会吃尽不守规则的苦,而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庇佑他们一路。

 

 

 

2

过分宽容又过分溺爱

 


 

"她还只是个孩子。" "你让一个孩子怎么办?"一个孩子的有恃无恐,大多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犯了错根本无需承担责任,甚至于可以置身事外,许多家长便成为了孩子的护身符,隔代教育尤其。因为上一辈人天生觉得对孩子的行为,可以听之任之,只要没有触犯法律,都不算什么过错的想法,无意间让孩子有了一种自我放纵。

 

我的车子曾经被一个孩子划伤过。那时还是一辆新车,估计每一个买过车的人都有同感,最先的几个月,总是万分细心,生怕有任何磕碰,如获至宝地生怕有任何闪失。然而,一个熊孩子,我看着他用一把小刀从车子的一头歪歪扭扭地拉到了下一头。 

 

我看到了,一边跑出去一边喊:你干什么呢。结果她奶奶跑出来,第一句话是:"你叫什么叫,陪你油漆就是了。"

 

她父亲大概也觉得孩子这样不妥,伸手过来对孩子开始凶,奶奶一把把孩子搂进了怀里:你凶什么,你赔钱就是了。

 

哭笑不得。结果是,他父亲跟我一起去补了漆。他说:其实,你已经不是第一个了。我们根本没有机会给孩子一点教训。就连提高嗓音,她的奶奶就护着他。

 

年纪越大,越容易与孩子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他们开始与社会脱离,他们在孩子身上更容易产生一种依赖和被需要的感觉,他们保护孩子,某种意义上,是通过孩子保护自己。

 

隔代教育的保护欲望,把爱护变成了溺爱。她或许不知道,没有谁可以陪孩子走一路。而往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犯错之后,宽容他。

 


 

3

误把孩子"熊",当作是聪明

 


 

孩子调皮,是因为在动脑筋,你别总是拦着她! 

 

这样的话我听过太多遍了。 

 

孩子在火车上大吵大闹,不是活泼,是没素质。 

 

孩子把水倒在别人的衣服上,不是在动脑,而是在搞破坏。 

 

孩子推倒别人辛辛苦苦搭了很多天的玩具,不是随意,是没教养。 

 

而长辈往往觉得是可爱和聪明,甚至会告诉你"只有傻子才坐着不动"。可聪明一旦变成了自私和有恃无恐,很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害"。一个优秀的家长,会帮助孩子的灵气和聪明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让孩子的聪明变成伤害别人的方式。

 


 

当隔代教育成为孩子的主要源泉,其实,是下一代人性格成长和教育上的一个漏洞。

 

我们不可能24小时陪伴孩子,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放下手机、放下游戏、放下许多无谓的事,去进行亲子教育,必不可缺。

 

因为当隔代教育不得不进行时,加大亲子教育的比例,是减少熊孩子的可能性的重要途径。 

 

生孩子重要,养孩子更重要。切断熊孩子养成的根源,不仅仅是家教的体现,也是孩子修养的体现,若干年后,当孩子开始成人,希望他不会因为过去的放纵而走更多的弯路,也不会因为过去的任性在走进社会之后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去成为一个正常的、能够让自己喜欢的人。 

 

而弱化隔代教育,正是我们这代人养育孩子过程中,任重道远的事情,没有之一。

 

作者:谢可慧 专栏作家 

 

新浪微博:谢可慧的村庄。新书《干得漂亮是能力,活得漂亮是本事》8月31日当当温情上市。

 

延伸阅读: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

 

文︱尹建莉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每天从金马车上剥点金子,换回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吃有穿。

 

这个民间故事有着深刻寓意: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

 

那么到了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礼物呢?

 


 

1

第一件礼物是阅读

 


 

阅读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质

 

我相信,虽然家长对孩子的具体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种大目标,通过"教育"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异,但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见识,让人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这是他多年在教学一线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质。任何一部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都充满真善美的情怀,其核心价值观也是正面的。这些东西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会更成熟,人生境界会更美好。

 

很多道德和意识问题,从根本上讲,都可以说是智力问题: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阅读的第三层功效——修复心理创伤。一般来说,人们多少都带有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父母和老师都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我们,生活和命运也可能对我们不公。有的人能战胜这些伤害,有的人则在阴影中伤痛一生。一个从小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会有更好的自我治疗的能力。这一点,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阅读带来的智力和心理两方面良好的基础。

 


 

当然,阅读的功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镐头,而盖一座房子则需要动用许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样,阅读虽然非常重要,但还需要其它要素来配合。

 

2

第二件礼物是自由

 


 

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与犯错误权

 

每当我谈到给儿童自由的时候,总会遭遇质疑。质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也就变成了空话。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其行为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放纵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这样的孩子内心软弱无力,因为他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3

第三件礼物是身教

 


 

家长的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我常收到家长来信,说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时,老打别人,讲道理没用,揍一顿也没用。还有人问,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坏脾气?其实,这些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不是,却看不到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生气就打人、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而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的,远比言语告诉得多。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恰恰是当下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运用的。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这六个字无人不晓,但有多少人会以此为镜,真正践行身教?

 


 

活在虚荣中的家长不可能教给孩子踏实,刻薄的教师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宽容。为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良弓。

 

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该配图为反面教材!切勿模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