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View作者:六零
我的父母曾经给我分享过他们的一个经验,在他们年少时,都有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看书的经历。当然,他们并不是在攻读类似《语文五年级上册》这样的书籍,而是沉浸在琼瑶阿姨或是金庸先生营造的世界里,希望能够再在那个世界多呆一会儿。
当他们对我说这些的时候,我立刻能了解那种感受。我也曾藏在被窝里偷偷玩着带有一个小夜灯的GAME BOY游戏机,也希望能在它营造的世界里多呆一会儿。
▲(图片为掌机游戏《口袋妖怪》系列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沉迷」到「沉迷」的变化
如果现在有人说他「沉迷」于金庸先生的小说,我们大概会用一种看待「成功人士」的眼光看向他,称赞他「志趣高雅」。但是回到我父母的那个年代,他的家长大概会没收他的书本,并附上一句「不务正业」。
是的,这个时代变了。但是,总会有一种娱乐手段,发挥出它超越同时代其他娱乐手段的巨大魔力,吸引着人们令人「沉迷」,这点没有变过。变化的只是最令人着迷的娱乐方式而已。
马未都先生曾在《看理想》节目说过,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超过文学带来的诱惑。第一次卖《第二次握手》这本书时,买书排队的人从王府井南口的新华书店三层排下来,一直排到王府井北口。
▲(图片出自网络节目《看理想》)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甚至是购物,都可以取代当时文学的位置。游戏更是可以集文学的情节、电影电视的影音体验、互联网的社交和即时性、购物的拥有感和差异化于一身,再加上自己本身具有正向反馈的奖励机制,成为这个时代下最能令人「沉迷」的一种娱乐方式。
所以游戏并不可怕,它只是当下最有魅力的一种娱乐方式。
「沉迷」的最着迷之处在于「沉迷」本身
仔细想一想,很多作品(或者是一次愉快的交谈)让你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原因大概是它能让你保持足够的专注,以至于忽略了你身边时间的流动。
有一个词是判断这一类作品的一个标准,叫「代入感」。「代入感」的意思是能使读者(或者是观众、玩家)投入到这个作品中来,沉浸在这个作品中。换句话说,它能让读者(或者是观众、玩家)的精神世界逃离出现实世界。
有时候我们觉得发呆、白日梦空想、浏览各种商品、看书、看电视电影、玩游戏很愉快,就是因为它能让我们逃离出现实世界,投入到另一个世界而不去想现实世界的任何事情。这种感受很常见,很多时候也不是意味着逃避,而是短暂的休息。也就是说,在精神上逃出现实世界是人的一个需求。
所以「沉迷」这件事情也不可怕,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作品都会在「怎样让你沉迷」这件事上下足功夫。
▲(最近大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图片来自人民的名义官方微博)
「防沉迷」在防什么
既然游戏和「沉迷」都不可怕,那我们为什么要防呢?
这件事情主要涉及到青少年,没听说过给成年人防沉迷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也知道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青少年的「防沉迷」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现行的「防沉迷」机制,都有办法去解决,并且简单到只要在搜索引擎一搜,就可以出现答案。
笔者认为,对待青少年玩游戏的问题,首先应该正视游戏。它不是毒害心灵的恶魔,而是一种有益的娱乐休闲手段。
其次应该了解游戏。要掌握青少年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样子的,并且要对什么样的游戏适合某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玩有相应的判断。
最好还能推荐游戏。如果能够为青少年推荐一些制作精良、游戏性好、内容合适的游戏并成为他们的玩伴,这会对与青少年的游戏时间和内容的讨论(或谈判)有一些帮助。
「防沉迷」防的是「青少年对自己选取的娱乐手段没有判断」这件事,但是如果我们自身对这个娱乐手段没有判断或是判断偏差很大,就不能在这件事上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
我父母的长辈没有去了解琼瑶阿姨或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当时大家觉得没什么。但从现在这个时间点来判断,这件事有些可惜了。
了解比禁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