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6 甲申同文翻译
"听辨"作为口译技能的基础,我们平时要怎样有效地进行训练呢?今天我们就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跟提升听辨能力有关的经验,希望能让你涨涨姿势~
听辨为何重要?
"听辨",顾名思义,不仅要"听"还要"辨",即思考、分析。"听辨"是口译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到源语信息,并通过种种分析手段把接收到的信息纳入到我们的理解范畴,以 便储存和输出。
毫无疑问,口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辨的过程。所以大家首先要对口译的听辨过程有一个透彻的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听辨能力。
口译中的听辨过程和大家平时在英语学习中所接受的听力训练是不同的,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
听辨能力和英语听力有何区别
首先,具备良好的听力水平是培养好的听辨能力的基础。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外语听力有问题,那么无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多强,他都很难胜任口译工作。
然而光有好的听力还不够,因为听辨过程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听力训练与听辨过程的区别中看出来。
1. 英语的听力训练中比较注重语言层面,也就是说他们会十分注意语音、语调和语言的表达及用法等。而译员在听辨过程中所注重的是意思,或是讲话者的意图而不是具体的词句表达。
所以译员在听到一、段话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是一个有逻辑关系的语意整体,而不仅仅是词句的简单集合。
2. 听力练习中主要启动听觉系统,理解只是一个被动而附带的过程。而译员在听辨过程中不仅要启动听觉系统,还要启动大脑中的分析理解机制和记忆机制。
也就是说译员要边听、边分析、边理解、边记 忆。所以,与一般的外语学习相比较而言,专业译员要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要会"一心多用"。
3. 在听的过程中,信息接收是被动和跟随性的,对信息的反映略显滞后。而译员的听辨过程是积极而主动的。在听的过程中伴有很大程度的预测和判断行为。常常需要调动非语言因素对所听内容进行分 析、整理、补充和联想等。
4. 用作听力训练的材料,信息比较清晰,杂音干扰较少。而译员在口译工作中所处的信息环境是现场性的,因此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信息干扰、信息缺失时有发生。而且,讲话者以交流为唯一目的,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并不照顾或考虑译员的状态。
如何培养英汉听辨能力
理解英语原语是整个英汉口译过程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而艰难的一步。这一步如同开汽车发动马达, 如果口译工作中的这部马达失灵, 译员将寸步难行。
理解原语也是英译汉与汉译英口译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实际口译工作中, 英译汉与汉译英通常是双向交替进行的。
无论是国际研讨会,还是新闻采访, 都要求译员具备双向翻译的技能。但在培训译员或分析口译技能时, 英汉口译和汉英口译却应分开来进行, 因为就思维方式而言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汉译英时,我们没有听力方面的困难, 因为汉语是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交际中自然习得的语言, 我们听母语往往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在汉英口译时, 除了专业性很强的讲话, 一般说来,对母语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
虽然有时讲话人头绪不清, 或用了方言土语, 使译员不能马上弄清讲话人的要点或所指, 但这时他的主要工作重点, 即注意力, 却不在理解, 而在积极的构思,准备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所听内容。
但英译汉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此时译员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原语, 努力理解讲话内容。
这对于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 始终是极难解决的问题。即便是那些英语造诣较深的人, 在口译工作这样紧张的场合, 也不能掉以轻心。
本文仅对英汉口译中的听辨能力做一简要分析, 并对如何提高这一能力提出一些看法。
一、听母语与听外语之间的一些差异
听语言是大脑对于有声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然后提取意思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哪些具体步骤所组成? 我们听后理解了多少?
这在日常交际中是无法做出准确测量的, 也是无法量化的。大脑往往被喻为"黑箱装置", 即无法打开来进行直接观察的装置。
这就难怪我们在研究听力理论时总有"雾里看花"之感; 给学生讲解听力技巧也如"隔靴搔痒", 不能十分透彻。
因此, 对于听力这一大脑内部的思维过程也只能从这个"装置的输出端"加以研究, 即用其它方式间接的来检测, 如:口头或笔头答题、选择题、填空、听写、复述、记录等。口译无疑是比较有效的检测方式之一。
另外, 听力在母语教育中从不占一席之地。
"也许是因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听语言如同呼吸, 是一种习惯性动作, 因而在母语教育中, 听力很少得到过明显的重视。正是这种想当然把听外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给弄模糊了。"
其实, 听母语与听外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专门研究语言测试理论的美国专家Rebecca V alet te 说过这样一段话: "听力技巧要求人们在3 个方面达到熟练程度: 辨别语音、理解具体词语和对篇章的总体理解。
虽然这三步在听母语时是一个自然的、同一的运作过程, 但初学第二语言的学生却要在这三方面逐一分别来进行学习。"
英国语言学家Gillian B row n 曾对听母语和听外语分别进行过全面研究, 她指出: 我们自出生后便对身边的环境、语言、文化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认识( stereo typ ical know ledge)。
这套固定认识不断在生活中得到丰富完善。我们在听母语时也不能字字听清, 但凭借这套固定认识, 我们完全可以对讲话内容进行逻辑性"预测"( logical expectat ion)。
这种预测的基础是我们对讲话人、时间、地点、话题、体材和语境的熟悉程度。
我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听了上句便能大概预测下句。例如: 当播音员说: "我们的国家是个大家庭,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我们听后立刻就可推断出这条新闻与抗灾救人有关。这种预测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
我们在听外语时也常常试图达到这种预测, 但必须主动地利用各种线索, 并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因为我们预测外语的基础远不如预测母语那样深厚。
我们的预测完全是建立在平时所学的语言知识基础上的。对于日常交际我们没有足够的"亲身经历"。
在听母语和听外语方面必定还存在着其他诸如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差异有待研究, 但单就"预测"一点就足以说明英汉和汉英口译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了。
二、应试和日常交际中的听力
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听外语的目的不同、听后要求我们"完成的任务"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必须听懂内容的多少。
最基本的听力水平是应试中的听力部分, 考生的任务是理解单句或简单的语段。应试者的注意力只须放在听大意上。
无论考题的语言难度如何, 学生始终用英语做答, 不必担心用另一种语言重述所听内容, 思想上没有"转换"的负担。
做这样的练习时, 学生可以随时找到并借助书面或口头的上下文线索。现以选择题为例:
(A ) That she will be able to get her car out of the drive way.
(B) That her car will be in the way of the truck.
(C) That the truck is blocking her view of the park.
(D ) That her car will be damaged if she parks on the street.
学生在听音之前从书面提供的4 个答案句子中便可立即确定将要听到的内容主题和语境。
他们从中可找出若干共同点, 如car, truck, park,st reet , drivew ay 等词, 学生通过联想, 就可推测出将要听到的对话肯定与"停放车辆"有关,因而一听到这段对话, 马上可以做出选择:
Woman: If that truck parks there, it will block the drive way. I'll have to back ou t soon.
Man: I'll ask the driver to park in the street.
Question: hat is the wom an concerned about?
话音一落, 学生选择答案(A ) 就确定无疑了。请再看一例填空题:
All the dance companies invited to the festival agree to take part. As the date draws near, a great deal of work has to be done preparing Vegsted Theatre and two other large halls for the dancers to perform in them.
学生在听过两遍之后, 可先按所听单词迅速写出空出的词, 然后默读一遍, 从上下文中就意思和语法进行检查, 看这一段读来是否通顺, 然后稍做修正即可。
这样的听力练习对于学习英语会有一定的补益, 但对于日常交际, 尤其是对口译工作, 就远远达不到要求, 因为译员在工作时无法找到如此详细的书面线索, 而且, 他听后所要完成的任务也要复杂得多。
用外语交谈, 听力是至关重要的技巧。交谈是否圆满有时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听力水平, 有时交谈出现障碍, 原因不在我们不善表达, 而在于听力还没有过关。
交际对听力的要求比应试听力要高, 但同口译对听力的要求仍具有很大差异。
虽然交谈时没有书面线索可供参考, 但语言是同一的, 思维方式也较为一致。
交谈中讲话人的话对听者有种"回声效应"(Echoing Effect s) , 也可称作"听觉暂留", 借助这种效应, 谈话双方时常做部分重述, 以期不偏离话题。就是英美人之间对话, 也有这种特点, 例如: (斜体字为重复部分)
A: I went to Pompeii and of course what you go to Pompeii for is the archaeology.
B: To see the ruins.
A: To see the ruins. And I was actually seeing the ruins, but suddenly my atten tion was caught by something else. He had just gone straight up the tree.
B: He'd shinned up the tree.
A: He'd shinned up the tree. Like a monkey. I asked him what was going on and hesaid, 'Well, you know , pine nuts are extremely sought after and valuable in the food industry in Italy. 'B: For food (Yeah). Not fuel! I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say they were going to put(burn) them on a fire. Yes.
A: Well, they might burn the cones when they've finished with them but inside these cones are little white things like nuts and I realized that they're used in Italian cooking quite a lot.
虽然用外语交谈仍不如用母语对话那样轻松, 但讲话人的思想负担毕竟要比口译人员少得多。在日常交际中, 我们只须把握好用词和语法规则就可随着话题"顺流而下", 无须多费精力去记忆、转换, 更无必要用另一种语言重述。
三、英汉口译过程中的听辨理解模式
口译译员的听力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听母语,即能够力求预测所译内容, 达到听辨理解与讲话人同步。
译员要在讲话者开口伊始就紧跟其思路, 不是逐字逐句地, 而是根据一组一组地"意群"追踪搜索, 以期抓住谈话要旨。
从理解每一组意思的"渐悟"到抓住中心思想的"顿悟", 译者的注意力始终在讲话者。
他要努力弄懂讲话内容、谈话方式及讲话人的思想感情。在整个口译过程中, 译者已不再注意单词、句型和发音, 而是将其融为一体, 它们在译者脑中已成为长期记忆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即便是一些专业词汇或问世不久的新词, 也应在译者事前的准备工作中解决了)。
此时译员要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不断地积极思考, 在稍纵即逝的语流中搜寻主要信息。
要达到获取信息的最佳效果, 译者除了要有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外, 还要善于利用以下三个具体的重要技巧:
1. 抓关键词语( keywords andexpressions)
表达信息的关键词语当属实意词, 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口语中, 关键词语往往重读。译员抓住了关键词语, 整个段落就如"纲举目张", 迅速被译员理解。例如:
I am sorry, but we've decided to cancel our order with you. As you know the packaging in the last order wasn't up to standard. This resulted in a high percentage of break ages, which meant we couldn't supply our cu stomers on time. As a result, they were dissatisfied withou rservice and threatened to go else where.Therefore we really had no alternative but to look around for another supplier.
只要译员听清并理解了cancel order, packaging not up to standard, high percentage of breakages 这些关键词语, 也就抓住了这段话语的精髓, 然后用中文表达"决定取消签订的购货合同, 因为上一批货的包装不合乎标准, 破损率很高"这一主要信息, 就顺理成章了。
2. 注意篇章标记(discourse markers)
即席讲话者在开口之前, 脑子里就已经形成了一幅粗线条"草图"; 接受采访的人在听到问题之后, 也会迅速构思, 简单地在脑中列出一些"提纲"。但这种草图或提纲是模糊的, 不完整的, 需要在讲话过程中逐渐加以完善。
讲话者会运用一些标记来提醒自己和听者, 哪些是要点, 顺序如何, 做出什么结论等。译者必须时刻注意这些标记, 以此为辅助线索,"顺藤摸瓜"找到讲话要旨。
人们在非正式场合常用的语篇标记可大致分为以下十类:
(1) 时间顺序:
In the first place, Next, Previously, Secondly, After that, While, Then, Last, When
(2) 强调:
The point you must remember is. . . I'd like to emphasize. . . Let me repeat.
The next point is crucial to my argument.
(3) 解释:
In other words, Let me put it this way.
That is to say.
(4) 举例: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Let's take. . .
An example of this was. . .
(5) 转换话题:
Now let's ( think about, look at, consider,
turn our attention to). . .
(6) 因果:
So, Therefore, Thus, Since, As, Because,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7) 递进:
Moreover, Furthermore, What's more,
Also, In addition.
(8) 转折:
But, Nevertheless, However, Although,
Yet, On the other hand.
(9) 假设:
If, Unless, Assuming that.
(10) 总结:
To summarize, To sum up , In conclusion,
Briefly then, It amounts to this, As we have seen. . .
对经验丰富的译员来说, 这些话语就像路标, 指引着他到达目的地。这些标记在自然的讲话或采访中并不十分明显, 这就需要译员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对语篇标记的敏感度。
如果我们对这些语篇标记稍加注意, 就不难在脑中勾勒出这位讲话者的业务发展轮廓:
3. 借助冗余现象( redundancy)
冗余是所有言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日常交际中没有冗余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构思严谨, 出口成章的人也不可免地要说一些多余的话。夸克( R . Quirk) 认为"英语的冗员度可达到50% "。
同口译联系比较紧密的要数语义上的冗余, 指意义的重复, 即把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说一遍以上, 有时甚至多遍。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讲话人为使听者注意某些要点, 有意识或下意识地重复,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讲话人不能像写文章那样反复推敲, 以至不得不重复地说明一个意思。
这一现象为口译人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时间。
当然, 不翻译冗余部分也是不行的, "没有冗余, 言语中只充满了精而又精的所谓'要旨词'(content words) , 语言就会成为干瘪的概念骨架, 无生动性可言, 而且必然全导致意义不明或残缺。" 有了冗余部分, 译员也多了一些自由度, 译出的语言也会显得通顺流畅。
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英汉口译的关键在于听懂原文, 而要迅速理解原文, 我们还须掌握一些必要的听力技巧。
这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行。有些译员译出的话含糊不清, 有的甚至与原语意思相悖, 主要原因就是译员没有透彻理解原语, 或理解错误。没有正确的理解, 译员传达就不是讲话人的意思, 整个口译活动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然而, 大致理解了原语并不等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其转换成汉语了, 有时就是理解了原语, 译语听起来仍不通顺, 或带有明显的英语痕迹, 出现"中国字外国味儿"的现象。
例如: 我们常在广播电视中听到这样的话:
1. After the explosion, nobody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bombing.
误: 爆炸过后, 没有人称对此事负责。
正: 爆炸过后, 没有人称此事是他们所为。
2. Even in the Year of World Food Security, many people still died of hunger.
误: 即使在世界粮食安全年, 仍有许多人因饥饿而死。
正: 即使在世界粮食保障年, 仍有很多人饿死。
3. Thousands of demonstrators took to the street to protest against the US con tinued military presence in this country.
误: 成千上万的示威者上街抗议美国在这个国家继续的军事存在。
正: 成千上万的人上街游行, 抗议美国继续在他们国家驻军。
这说明译者仍没有完全脱离原文的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抓住其深层意思。看来问题仍在于理解, 笔译尚且如此, 口译则可想而知。
近年来, 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为口译实践提出了肥沃的土壤, 许许多多学科领域, 如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又为口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根据。相信这一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的学科在广大口译工作者、翻译理论家和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必然会有长足的进步。
提升听辨能力的几个方法
大家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意识,即口译的过程不是一个信息背诵加字词翻译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听辨将信息接收、理解,再用译入语将理解了的信息加以表达的过程。以下提供一些训练方法供大家参考,以英语听辨能力的训练为主。
1. 可以选择一些英文有声资料(最好是现场讲话)或是请练习搭档模拟现场发言。听过一段话后,在不记笔记的情况下用源语(英文)进行复述。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要把注意力从词句表达上移开,而专注 于整段话的逻辑意思。
在复述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更不要试图背原话。意思和逻辑关系要尽量复述的准确完整。
2. 在听辨训练的初级阶段,如果还不能完全掌握边听、边分析、边记忆的技能,可采取就所听内容进行提问的方式建立逻辑关系。比如可以将注意力放在WHAT、WHO、WHEN AND WHERE、HOW AND WHY 等几个要素上。通过这种方式增强逻辑分析意识,努力跟上讲话人的思路,从而对所听语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3. 每段讲话的长度可随熟练程度的加强而逐步增加:比如从听几句话到听一小段,从一小段到一大段到数段等。并且可以尝试听各种不同风格的讲话。选题也可以从比较熟悉的领域逐步扩展到比较陌生的 领域,以培养临场适应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来源:华南翻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