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幼儿园小学化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早在80年代就有关于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讨论。
幼儿园小学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2011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文件明确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提前进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训练学习,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为了防止出现漏洞,文件还明文规定: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的招生政策,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小学提前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
幼儿园小学化的话题,在2012年两会上,被首席火箭专家王永志提出来之后,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全国上下掀起了去小学化的浪潮。
为什么幼儿园非要去小学化呢?
因为副作用太大。
从伦理角度看
孩子在幼儿园本来就是做游戏的,如果不让孩子玩,无异于剥夺童年,孩子就少了天真、烂漫和快乐。幼儿园小学化亵渎了儿童的童年。
所以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前班是摧残儿童的集中营,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从生理角度看
幼儿园小学化属于过早、过度教育,这和使用童工一样,都是摧残儿童,大脑神经会自我保护,导致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迟钝?为什么感觉傻了、书呆子了?就是这个原因。
从认知角度看
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一个特定过程,皮亚杰把它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延伸,下一阶段的准备,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让幼儿园孩子直接学习小学内容,相当于让孩子跨过本阶段,跳到下一阶段,这就打乱了认知发展的顺序,破坏了认知过程,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从人格角度看
强迫幼儿去做小学生做的事情,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因为他发现太难了,总也学不好,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种下厌学的种子,导致不良人格。
乘法是二年级的学生才要求学的,三四岁的孩子连加法都没有掌握,怎么能理解乘法呢?就算背出来,也不是真正的学会。所以请尊重孩子,不要强迫他们学习那些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
从兴趣角度看
感兴趣的东西不让学,非要学认字、算术、拼音、外语等孩子不感兴趣的,孩子会退缩、厌学甚至产生退学的念头,从而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
从习惯角度看
强制灌输,会导致消化不良。就像图中的小女孩。消化不良是要闹肚子的,就像很多地方的教育,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只是一个劲儿要求背诵,以为孩子能背下来就会了。
有许多提前学习的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发现老师一讲就会,可是孩子一考就错。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小学老师和幼师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
以识字为例,汉字有专门的教学法,语文老师当年在读师范的时候,一定要学《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这门课程。
而今天的幼儿园老师,您学过这门课程吗?认字就能教书吗?会唱歌就是歌唱家吗?会写字就是书法家吗?当然不是!
幼儿园老师教学时只能教孩子整体认知。举例来说,湖南的"湖",孩子会说认识,因为幼儿园里学过,但是小学老师会教的更详细:左中右结构、三点水加一个"胡"、形声字等等。小学考试考这些,孩子就不会啦,因为在幼儿园他没学过。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认识很多字,小学考试却不如那些以前不认字的孩子?原因就在这儿,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以为会了,就不再认真听,当然考不好。
所以,对孩子的入学准备,不要抢跑,就像一场比赛,是有规则的,你要抢跑,一次警告,两次直接出局。可是现在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先学一些,将来上学会简单一点。这其实是一种无知,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双生子爬台阶"实验:
一个48周开始,一个53周开始,结果却是同时学会爬台阶,而且后学者爬得更快,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会不会是样本有问题?格赛尔又用不同人种、不同家庭文化的双胞胎来做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格赛尔由此得出结论
任何心理的成熟与发展一定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基础的,脱离生理自然成熟的规律,过度追求所谓的心理成熟,是不可能的事情。
格赛尔还认定孩子11个月的时候是学习行走的关键期。
在90年代初,美国有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总想着突破规律,试图通过早教,促进孩子的发展。
大家知道,新生儿14周时,如果扶着胳肢窝,把他搀起来,他两个小脚就会捣腾,这叫行走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就以14周大的孩子为对象进行训练,结果让大家很满意,孩子7个月就会走路了。
正常情况下,孩子是11-13个月会走路,相比之下,7个月会走路算得上巨大成功,于是美国开始加大推广。但几年之后,问题出现了,这批孩子腿型不正常,要么是O型,要么是X型。项目只能叫停,而且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帮这批孩子做PT、OT进行训练、矫正腿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要遵守规律,而不是超越规律。人总有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就好比上小学,孩子是要做一些准备的。
以孩子学写字为例,西方国家,孩子5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中国要6周岁才可以,为什么晚了一年?这里面是有道理的。
汉字和字母不一样,写汉字需要调用44块肌肉,而写英语、法语、德语只需要27块肌肉就可以了。写英法德语时,无名指和小指环在掌心,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着笔,用小鱼际支撑,利用小鱼际部位的弹性,把字母画着圆圈往后拉。
汉字不是,每一个汉字都是象形,像画画,小拇指和无名指是一个支撑点,大拇指、食指、中指握着笔的部位是一个点,笔尖在纸面上又是一个点,三点决定一个平面,这样才能把字"画"完。
"画"完之后,小拇指和无名指微微抬起,手往后抽,换一格继续写……也就是说正确的硬笔书法,写完一行字,字底下应该有两行指甲印——无名指和小指的支撑点。
就是因为写汉字要求的更精细,需要的视觉辨别能力更高,所以我们都是六周岁才去上学。这是国家是专门做了研究才决定的,所以不要操之过急。
如果5岁就把孩子送去上小学,孩子肯定也会写字,但握笔方式是错误的。我在大学监考时发现,很多学生的握笔方法都是错误的,都用写字母的方式来写汉字。为什么现在孩子写字越来越难看?就是因为握笔方法不对。
德国的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压力大了,孩子会有紧张和不安全感,体内会释放一种激素,像酸液一样流遍整个大脑。
这种激素对人体不利,尤其伤害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神经。激素会使得边缘神经系统的神经树突不再生长,这样就不可能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于是就在大脑中留下除不掉的印记,孩子就会产生消极的思维、行为、情感,并且会持续终身,表现为自闭症、抑郁症、情绪困扰、行为问题、多动症、抽动症以及一些成瘾行为。
重点说一下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我在美国波士顿学院读书,教授跟我讨论自闭症的时候,我一脸茫然,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自闭症的发病几率是多少呢?
调研发现,自闭症孩子都在三高家庭,哪三高?高学历、高社会阶层、高收入。目前为止,还没有农民家的孩子得自闭症。为什么都在三高家庭?与家庭的压力密切相关。
德国生理学家拍了两张照片,分别是有压力和没有压力的孩子脑细胞结构。
上图:是没有压力的。神经分叉树突分了很多的叉,细胞上有许多的联结。
下图:是有压力的。受损的细胞上相对来说联结比较少,分叉也比较少。
所以我们现在要坚决反对在幼儿园时给孩子太大压力,那样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
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感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形成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了解社会规则,促进身体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急功近利的典型是幼儿教育"小学化":鼠目寸光送孩子上学前班,把小学课程先学一遍,这样上小学后就"赢在起跑线"——殊不知领跑不会超过一学期,由于关键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此后大批沦为"仲永之流",幼儿园小学化是穿着世界上最华丽的外衣来摧残儿童。
八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呼吁,"救救孩子"。想"救孩子"恐怕还得先"救大人":今天孩子被寄予无限期望,父母未实现的梦想,就千方百计放在孩子身上实现,大人们做不到的事情,却偏要孩子们做到。
人生是一项由生到死的马拉松比赛,孩子在幼儿园就把小学课程学一遍,本以为赢在了起跑线上,却不知道领跑绝不会超过2个月,关键能力没有在幼儿园得到发展,最终会沦落为仲永之流。
仲永五岁就能写诗,写得还很好,是天才、神童,后来怎么样了?泯然众人矣!
孩子的入学准备不是靠抢跑,而是练好基本功!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感觉的发展、运动的协调、语言的表达、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等等是当务之急。
其实孩子每一岁都有每一岁的意义,孩子的成长没有速成法可言,每一项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时间逐步完成。
输在起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算题、认字、背诗、拼音、外语是上小学后还要学的,早晚睡觉、一齐天亮。
现在很多幼儿园把小学的内容拿来教,以为"抢跑"就能赢,结果该发展的没发展,学了一大堆将来还学的东西,反而让孩子厌学。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使其达到入学成熟水平,为未来的学校生活做好充分准备,而不是只为小学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