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一章已经把不争的哲学说得非常透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帛书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水善利万物而【有(又)静】。
按,《说文》:静,争声。因此,今本的争当是静的同声假借。
另,与善仁帛书乙本作予善天,即如天一般默默施予。考虑到老子对于仁的批判态度,当以帛书本为正。
通过这一章就能明白,所谓的不争即不争如水。要守静,要处卑,要师法水,一言以蔽之,要顺应自然。
回头再看【夫唯不争】一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云云,无非又将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的不争特征阐述了一遍。
既然不争如水便可几于道,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天下又有谁能与道相争?
个人以为,老子教诲之意便是舍己从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以主观欲望强行作为,如此反而可以获得最好的结果。
末了,借兵家之石攻道家之玉,恐怕可以更好得理解本题: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就是战场上的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