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半数青年无业啃老!青年失业率实际上恐达46.5%

 

 

中国国家统计局717日公布数据指出,6月份中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为21.3%,创历史新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副教授张丹丹近日在财新网撰写一篇付费文章"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业率",本网独家揭露全文,带领网友揭露中国青年失业实况。

 

全文总结:若将1600"躺平""啃老"不工作的青年人也计算进去,今年3月份青年实际失业率可能高达46.5%,远高于官方公布的19.7%

 


 

以下介绍援引自财新网:张丹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副教授(长聘)、北大博雅青年学者、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城乡移民的社会经济影响、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社会变革与性别差异,以及新冠疫情防控的健康收益与成本。其学术成果已发表在Economic Journal, Nature:Human Behaviour,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以下文章援引自"财新网"付费网站

 

就业市场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会选择观望、等待,或者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通常被失业率统计忽略,导致对劳动力整体情况的误判。

 

对中国青年人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的问题,需要区分长期和短期,并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从长期看,青年高失业率问题首先应当归因于202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新冠疫情对消费、企业营商环境乃至经济整体活力具有持续性影响,致使经济增长加速换挡,具体而言,GDP同比增速较疫情前下降了2.4个百分点。

 

本人及研究团队近期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中心某用工平台数据的研究发现,2022年底的疫情对苏州、昆山等地的制造业就业带来了严重的打击,直至疫情后的20233月,就业只恢复到此轮疫情之前2/3的水平。青年群体是制造业中的就业主体,因而也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其次,2021年以来,关于教培、房地产、互联网平台等特定行业规制政策密集出台,在规范行业的同时,对就业,特别是高学历劳动力的就业造成冲击。作为劳动力市场新进入者的青年群体自然首当其冲,导致其失业率逐年上升。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AI)的快速发展也可能加剧了青年失业。北大国发院和智联招聘近期联合发布的报告《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中指出,目前中国已初现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工的趋势,过去五年AI的发展和近半年多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发展,导致AI技术暴露度高的职业需求出现下降趋势。而AI技术暴露度高的职业主要集中在财务、银行、翻译和销售等白领工作,对高学历冲击更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对高、低技能水平的青年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事实上,按照教育程度或技能水平进行划分,可将青年群体区分为技工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两个相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技工群体的就业主体在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容纳了一亿体量的产业工人。制造业工价指数反映了制造业用工的供需情况,工价上升说明供不应求,工价下降说明供大于求。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中国制造业工价在2月份达到近几年的最低点,说明疫情影响下制造业订单大幅度缩减,用工需求持续下降,此后37月工价缓慢回升,说明经济在复苏的同时技工劳动力市场也在回暖。

 

既然今年3月以来,技工就业市场的景气状况有所改善,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猜测3月后的青年群体失业率高企,应该主要表现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实数据证实了我们这一猜想。根据中国就业研究所提供的数据,高校毕业生求职申请人数在近期出现飙升,远快于招聘需求人数的上升,求人倍率(每位求职者对应的岗位数)在大幅度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况。

 

从劳动供给来看,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相比常年20-30万的年均新增毕业生,2022年相比2021年猛增150万毕业生,增幅达16.6%,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增加了17%,毕业研究生增加了12%。预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158万人,相比2022激增了近105万毕业生。但据报道,202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为120万,比去年的124万并没有增加,能在国内继续学业的毕业生比例下降。另外,毕业生大幅增加也是2020年疫情以来为了规避就业,近两年来延迟毕业和继续深造的在校生增多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疫情年的青年就业问题积重难返,累积三年之久在近期爆发。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叠加疫情等因素冲击,导致了近几个月青年失业率的飙升。

 

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个主要选择,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即"考公")的人数大幅度上涨。国考的报名人数在20222023年两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19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稳定在150万人以下,2022年飙升到220万,到2023年进一步增加为250多万,报名人数增加了80%"考公"比例大幅度上升,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偏好。而"考公"招录人数仅为3.7万,招录比仅为70:1,并不能解决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除了继续深造和"考公"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劳动力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这部分群体也不容忽视。就业市场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会选择观望、等待,或者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这一部分人也被称为"受挫的劳动力"或者"隐性失业群体",他们通常被失业率统计忽略,导致对劳动力整体情况的误判。因此讨论失业率的变化需分析劳动参与率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开发布青年人劳动参与的统计数据,无法追踪其随时间的变化。根据我们获取的统计局20233月城镇16—24岁人口劳动参与数据显示,全国城镇16—24岁人口约9600万,其中非劳动力占比2/3,为6400万,劳动力占比1/3,为3200万(包括2570万就业和630万失业人口)。

 

总量为6400万的非劳动力中,在校生共计4800万,剩余1600万人为非在校生。他们大多选择"躺平",不工作、"啃老",即所谓的"全职子女"。如果把这1600万非劳动力中的非在校生都考虑为"失业"状态,我们可以计算20233月青年失业率的最大值,即(1600+630/1600+630+2570=46.5%,远大于官方公布的青年失业率,即19.7%=630/630+2570))。

 

基于西南财经大学的2021年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计算,在毕业后不工作的17—24岁青年群体中高校毕业生约占到3/4,其中大专、高职占18%,本科及以上大学生占56%,且相比20172019年的该调查数据,近年来大学生"躺平"不工作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表现,智联招聘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总结称,2023 届毕业生求稳心态持续上升,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上升(达到58%),慢就业比例明显上升并占总体的近1/5

 

综上所述,在2023年初凸显出来的城镇青年高失业率现象,既是长期需求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导致,也是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供给大幅度上升的结果。目前中国青年失业人口约为600万,只占全部失业人口的6%,并不影响整体劳动力市场就业景气程度。据分析,短期内青年就业不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且本科及以上大学生占据青年无工作群体的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表现出偏好"考公""求稳"等就业倾向。按季节性波动趋势预断,今年78月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合理疏导大学生群体,降低就业和薪酬预期,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加快经济复苏,可能是解决当下青年人失业的出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